Wednesday, November 30, 2011

心殇

彳亍于这雨季
顶着昏黄灯影
最深的忧殇与无奈
涌上心头
直牵体内所有神经
迎面而来寒风刺骨
飘落的雨针与我纠缠
荡漾的水波
激起一行行
我想为你写下的诗句
不想化为句点
只因想把思念变成习惯
藏于左胸深处默默抽泣

刊登于~中国报~少年吔投啦!
http://www.chinapress.com.my/node/280587

Sunday, November 20, 2011

电影观后感

或许在人生中另外一个平行时空里,真的存在着彼此是在一起的,进而才不会造成对遗憾里最华丽的安慰。虚构的电影加上丰富的想象力,真的很佩服九把刀在笔尖下所操的刀,促使观众们如痴如醉。唯一深感唯美之处,就是对感情的逃避而加以点缀,形成最完美的句点。纵使人生中很多事情都是徒劳无功,无论发生了任何事,过程往往比结果来得更有意义。尽管事与愿违,最怕的就是自己没有尽力与用心去做好每件事,而让自己的生命虚度留白。这不仅仅对不起自己,更对不起虚度的青春没及时好好珍惜和加以把 握,就算错过也要错得有价值,而不是留下丝毫遗憾!因为面对遗憾这词,我怕!真的非常非常的害怕。。。故事中的启发点是要提醒观众们活在当下,珍惜当下,好让后人不要拥有像作者般的万千遗憾。所以,真的有必要用心去扮演好属于自己人生的角色,不把自己的人生当赌注,时时认真的去度过生命中的每时每刻。
谢谢您,九把刀!让我上了人生中这珍贵的一课。

Thursday, November 17, 2011

从看故事书到写作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           《中国报》助理编辑主任邓月璇(右)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与三位受访的年轻作者合照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后为黄秋菊及郑伊琪(右)
本期《少年投》刊出三位年轻作者的专访,分別是来自马六甲赖宇欣(本版专栏作者)、吴鑫霖及一位时常在本版出现的作者北吉星,让大家了解他们的写作歷程。。。

大家还记得小时候曾经阅读过的书刊或最喜爱的书籍吗?小时候大家最喜爱的应该就是童话故事书吧!

《红蜻蜓》少年记者今天为大家介绍三位年轻作者。他们是培风中学老师赖宇欣、培风中学文宣出版组助理吴鑫霖及来自北马,目前在芙蓉慕莉华师训学院受训的郑圳桔老师。

赖宇欣老师小时候最喜爱是故事书,中学时期接触过少年文艺刊物如《学报》,比如作家许友彬所写的文章,迈克以及金庸小说。金庸著作如《射鵰英雄传》等,张妙如与徐玫怡《交换日记》系列。赖宇欣说《学报》都是妈妈年轻时看的,后来轮到她看了。

《老夫子》、《西游记》连环图及《哆啦A梦》等,都是吴鑫霖小时候喜爱的读物。但隨著年纪渐长,对阅读的要求、口味也在不断变化,从小开始阅读漫画、杂誌,中学时期读刘墉、高行健、钟怡雯、黄锦树,到后来钟情于明清小说、佛经、张爱玲、黄春明的作品,吴鑫霖除了喜欢阅读文学作品也爱读史学论述。

陪伴著郑圳桔儿时的读物当然也少不了儿童故事书,寓言故事,少年时期也看报章及学生刊物《学海》等,也翻阅一些心情故事类的书籍,因为即將为人师表,儿童文学现在也成了他的首选。

还记得每当老师把作文题目发下时,全班便会传来唉声叹气的声音,当然我也不例外,心中总是想:怎么又要写作文了?不过,当我渐渐懂事时,我也渐渐地喜欢上了写作文。让我佩服的是,眼前这三位年轻作者,他们分別在17岁、16岁以及9岁时便开始投稿了。

背“名句精华”汲取养分

现在的华裔学生很多都选择放弃上华文这堂课,就因为到了中四以后华文课並不在正课里,他们有些会以诸多借口不去上华文课,更何况要他们写作文投稿。

让我们来听听看他们三位如何鼓励尚在唸书的中学生书写。

赖宇欣鼓励中学生多看书,从中便会萌生许多想法。中学生也应该精明选择书籍,选择一些能够帮助自我成长的书,並从轻鬆小品到看大块头的书。

吴鑫霖虽然不太认同“名句精华”式的中学教学法,但以现在一般年轻人的中文程度来看,谁都无法要求他们自动自发的多阅读古典文学,也因此“名句精华”的死记硬背倒是给学生们一个取巧的方式,背极少的句子,从中也认识到更多的古典诗词。这些硬生生被截下的“名句精华”不论怎么说,认真背诵下来,日子渐久它也是一种写作的养分。

郑圳桔则鼓励大家多看有关青少年激励性的寓言故事、生活小品或抒情净化心灵的书籍。给予缺乏时间阅读的读者们,可以选著看些拥有儿童图片的漫画以及唐诗宋词(中华文化的精髓流传),里头的每一段至每一句在积少成多下,就能激发大家的想像空间以及培养写作的兴趣了,大家写作的动力才会大大提升了。 他推荐的作者有:戴晨志老师、年红校长等等的作品,前者作品的对象是青少年,后者作品的对象则是儿童。

写作题材多样化,日异月新,作者们都会別出心裁构思自己作品的內容以及主题。他们三位也不例外,赖宇欣写的少年小说是从教学生活及学生身上寻找题材;吴鑫霖写作的题材大多来自生活,但更多的是他在散步的时候,偶尔看见的一些小事情,便能触发他写小说的衝动。

郑圳桔日后的写作方向將会是朝往撰写教科书的研究工作。业余时间才会多以时事评论的文章来作为写作题材,诗歌散文將会是其次。

对于有没有出书的念头,三位作者都表示不想,可是儘管不想,当机会来时,想逃也逃不掉了,就以赖宇欣为例,她凭著《佳佳的秘密》,获得第二届红蜻蜓少年小说奖银奖,她的得奖作品即將出版成书了。真的让人羡慕又期待。

投稿,是因为稿费

赖宇欣从中学开始便开始投稿给《中国报》每週三的少年投稿园地〈绿频道〉,是一位创作量很高的作者,她坦承写稿是因为想得到稿费,稿费积少成多,对一位学生来说是一笔不少的零用呢。《中国报》每年主辨的马六甲青少年散文创作比赛,赖宇欣可是长胜军,得奖排名亦是在前三甲的。

赖宇欣的笔名是阿树,目前是〈绿频道〉版的专栏作者了。从学生到做老师,赖宇欣对写作的热忱依然没变。

和赖宇欣一样,吴鑫霖也是因为稿费才投稿的,投稿所得的稿费最后都成为他的零用,用作购书。郑圳桔当时受到班主任的鼓励下前来投稿的,就这样的他一直投稿直到中五。他也曾代表华文学会去会馆参加现场写作,得过优秀奖。直到升上中六,他还是参加许多华文学会的活动,从中获得了不少的掌声以及肯定。他会不断地尝试並把文笔练好,灵感来时是便做记录。

第一次投稿被刊登时

他们三位是以怎样的心情来面对呢?第一次投稿被刊登时,赖宇欣说 稿被刊出的时候,觉得开心,並且有“原来投稿是这样简单又有趣的一回事啊”的感触。

回头看自己的作品,感觉之前写错很多,如今进步了不少,这是吴鑫霖第一次投稿被刊登的心情。而郑圳桔难忘的是小学第一次投稿被刊登时,校方还会送他一份小礼物,还把他的作品复印给全校同学看呢。

文章可分为不同的文体,比如:散文,小说,诗歌等,不同的文体能让人们体会不同的境界。由于赖宇欣喜欢小品文,最近她已专注在写少儿文学了。她认为现在的孩子,正需要一些有启发故事性的文学类的书籍,她希望自己能作出小小的贡献。

吴鑫霖一般在副刊或地方版上所发表的文类多属散文及隨笔,但在文艺版上他所发表的作品主要以小说为主。他认为小说能够满足他所想要呈现的內容与情感,同时可使用更多的写作技巧,最重要的是,小说能承载更多的人性和歷史。他认为写作之人应多阅读,多思考,文章內容的深度和广度自然会成型。

郑圳桔是以北吉星为笔名,作品常见于《中国报》北马版文艺版〈少年投〉,他以三句话来回答他喜爱哪类的文体的原因——(一)诗歌是情感的交融,(二)散文是意境中的回忆,(三)懂得评论才是最必要的。

写作需要靠灵感吗?

三位当中有人赞同也有人不赞同。赖宇欣认为有灵感多数来自一个的句子,把握这一个句子,並將它好好的去扩写,把更多的內容放进去,將整篇段落整理。她把灵感比喻成作文中的调味料,让作文更能引人入胜。当她遇到瓶颈时,他会先让自己休息,当中的原因是因为写太多了。 

吴鑫霖有五年的时间都在家中写作,依靠写作为生,必须长期有文章出產。因此,对于等待灵感这回事,他是不怎么看重的。他认为只要文章有个好的標题、好的开头,写下去就会顺畅无阻了。所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,也许就是这么解释吧。

郑圳桔则相信为灵感这回事,当灵光一闪时,必须把这些灵感统统记录下来。他说,写作时必须要有中心思想,这样就不会偏离文章的主题。

当自己的稿件刊登在报章上时,能够让別人欣赏自己的文章,那心情是笔墨难以形容的。

採访感言

这次能够有机会採访到三位特出的学哥学姐,真的是我的荣幸啊!首先,让我瞭解到写作,所谓的“灵感”的意义,这都是我一直以来想知道的。写作需要耐心有中心思想及专注力,这点我赞成啦!身为中学生的我,写作是我的热爱,但要写出一篇的好文章,就会遇到种种困难。但我相信,只要有耐心及持著认真的態度,没有什么事能难倒我的啦!

报导:黄秋菊(YRD0009)
学校:文西亚都拉中学

刊登于*中国报*少年也投啦!
http://www.chinapress.com.my/node/268996